查看原文
其他

大司徒仁波切|十善与十不善业不但今生与你有关,而是世世代代相随,也不必在意是否有人看见,善因恶果不会因他人是否知晓而有所不同

基本十戒——大司徒仁波切讲十善业‍‍


今天应本中心要求为各位讲解所有佛教徒均应遵守的基本戒律,此即如何避免造作十不善业及如何修持十善业。一般来说,无论你是否佛教徒,也无论你是否为人、动物或其它形态的众生,一但所造作为善,即是善业;所造者为恶,即为恶业。此乃业之基本定律,它不会因你所处于轮回中不同之道趣而有所差异。"业"非仅只针对人类而设,其对象遍及一切众生。


一般的观念是业及因果适用于一般众生,而善因恶果等名词才是为佛教徒而订,此乃谬见。业及因果之定律适用于一切众生毫无分别,但其影响结果却由于个体对其理解能力之不同而生出不同的业果。


现举一同一行为,却产生不同之果的例子:有一只鸟在他人的田里偷吃谷粒。


这种行为虽是偷窃,但鸟是因饥饿而偷吃,且田里到处都是谷物而鸟也不知此田是某人耕种的;因此,其偷窃行为之恶果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如果是一位普通人盗取此田之谷物,他虽知偷盗不对,但却不知其为恶业,而且自己的田也不希望他人偷取;因此,他所犯之盗行恶果将较前述之鸟要严重的多。如此行为发生在一位明知其为恶业的佛教徒身上,则其恶果比一般人更为严重。再更上一层来说,如此盗行为一出家僧众,他将不仅犯了盗"戒",而其遭受到的恶果亦更甚一般佛教徒。为何如此呢?因为出家僧众曾受过"戒",此种行为违犯了"不盗取"之重戒;更甚者,他已丧失僧宝的资格。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同一行为,不同的理解层次,将生出不同之结果。虽在究竟层面,任何众生之偷盗均为恶业;但另一方面来说,由于不同原因之情况,动机以及态度,同一行为之"因"却可能产生不同之"果"。事实上,我们很难找到两个完全相同之"业"。


恶业之理亦同样适用于善业。再举一例,有一座在城中的老旧佛寺,其东边的围墙脚下已有裂缝但不易被人察觉,雨水很容易由此倾入而将围墙冲垮。在寺附近有一人家养了一只猪,由于天气炎热,这只猪每天下午都跑到该寺东边围墙旁一阴凉泥泞地戏水,它将泥浆溅出打到围墙脚下,久而久之却意外的补好了围墙。虽然猪不知牠的戏水挽救了一座佛寺,但此行为仍为善业。如此举行之在一有心人,其善果将胜于那无心之猪。但如一位佛教徒深知佛寺对教化众生之重要而发心修复,则其善果将更胜于一般人。故知业之定律一体适用于善业与恶业。事实上,如前所言,没有两件完完全全相同之"业"。就如同地球上五十亿人口一样,我们不可能找到两位完全相同之人,即使两位挛生兄弟姊妹如分析其身体发肤亦可发现差异。故善恶业不可能完全相同,只能类似。


唯一完全绝对相同之事即所有众生之"佛性"是一致的。无论是已证悟的佛陀、一切诸佛及一切众生,在究竟意上来说,其"佛性"都完全一样。即使你从现在直至证悟,你的"佛性"均与诸佛一致未曾改变。但在相对来说,仍有差异。为度化根器不同的众生,诸佛菩萨亦显现不同的事业:如观世音菩萨,其佛行事业为大悲;文殊菩萨,其佛行事业为智慧;弥勒菩萨,其佛行事业为大慈;大势至菩萨,其佛行事业为力量。此相对之差异是配合个体之区别,但于究竟层面,个体差异已被超越。


以上所介绍的为一般善恶业之通论,现在我将对善恶业不同之貌做一详解。


在西藏有两个名辞用以表达恶业是如何积聚的:第一句是"朗欣杰卡那玛拓哇",第二句是"借哔卡那玛拓哇"。"卡那玛拓哇"之意为恶行;"朗欣杰卡那"之意为无论你是否知晓其为恶业,一旦你身在其中,即为恶业。譬如一只老虎虽不知鹿不愿被噬,但为了食物而杀之,此即恶业。因此,任何众生不管你是否了解,一旦行为为恶,即是恶业。就如一张桌子如被截去一脚,便会倾倒。无论截去此脚的是一智者或普通人,桌子缺了一脚自然会倒。此即为“朗欣杰卡那”之意。而“借哔卡那玛拓哇”则是假如你已受了不为恶行之戒律,仍明知故犯之意。譬如一位佛教徒造作了十不善业之一,他将不仅有如藏语中所说的"朗欣杰卡那玛拓哇",也包含了“借哔卡那玛拓哇”。为何会如此?因身为佛教徒虽末受"戒",但本然就应知晓其为不善业,明知故犯即如同犯戒。且犯十不善业的如又是一位出家僧众,那显然就是"借哔卡那玛拓哇"。以上两句藏文语辞为解释"业"的一般概念。


至于善恶业之细节甚为广泛,难以就数量、种类一一说明。但依佛陀于经藏与律藏所教者,我们应避免违犯的恶行有三类,即一般恶行十种,严重恶行五种,最严重者五种。共二十项。后十种今天仅能概略述之。而以前十种属于基本十戒的恶行逐一说明。


十不善业基本上导源于我们在身、语、意三方面所犯之恶业;其中由"身"及"意"所犯者各三种,而由"语"所犯约有四种。佛陀以此十种教导我们如何避免违犯,并作自我约束。但我们应知恶业不止这十种,此十不善业仅是一个概括,因它亦可能混合其它不同行为而造作不同之业。就好像一种语言的字母不多,但排列组合起来却可造出成千上万的字。


但我们不能误解到以为仅有出家僧众才应不犯此十不善业,而是每一位佛教徒均应谨守才是。出家僧众除此十戒外,另需遵守二百条的出家戒律。


今天这个讲题出自于过去的一位大成就者天津达西鲁瑟大师,他为教导修持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斋戒法门而着此文。我将以此法本为主说明基本十戒。


十不善业中由"身"所造者有三:其为杀生、偷盗、邪淫。杀生意指我们有意的亲自结束其它生灵之性命,偷盗意指我们明知某样东西属于他人而仍将之据为己有,邪淫意指与自己家庭配偶以外之人的性行为。以上三类由“身”所造之不善业,我们所有佛教徒应避免之。


第二类由"语"所造之不善业为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四种。妄语之意为欺骗他人,甚至为获取他人之物而有意欺瞒;然而纵使此欺瞒是因他人而起,但只要是你想从中获利即为妄语。离间语是有意在两位朋友之间搬弄是非,使其互怨。恶语为用话故意刺伤他人,使其不快或受到伤害。绮语意指对他人所说之话能引起其产生我执、无明、嫉妒,甚至瞋恨者;而能令人生起我执,嫉妒,瞋恨之话,皆起自于他的无明。引起他人执着于此之话语,正是浪费他人宝贵生命于无明的执着。以上四种,身为佛教徒应避免之。


第三类由"意"所造作之不善业有三:贪念、瞋恨、邪见。贪念意指对他人之成就或高兴之事感到不快,并对他人之好处与善业由心中生起一种如能为自己所有该多好之念,此种心态实属不确;反之,我们应为此感到替他人高兴,如我们由于他人之好而产生不快,这亦是不善业。瞋恨指欲伤害或使他人不快;譬如我们常希望使我们的仇敌深受痛苦等,这也是不善业。邪见指不信今生所受之恶果乃由于过去世所造之恶因,不仅不信,且怨天尤人;而对今生之成就,亦认为是自己的能力强,与过去世所种之善因无关,此乃邪见。以上三种,我们应避免之。


对于邪见再举例说明:譬如在西藏,有人拆毁佛寺,捣毁佛像,杀戮僧众,并且扬言佛教不过骗人而已,且大发谬论说释迦牟尼佛因无法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乃想出以佛法来控制人民;因此一切有关佛教的象征均将捣毁。此乃邪见中最严重之罪过者。



以上所述十不善业中以最后一项"邪见"的后果最严重。因犯前九项或许仍可经由忏悔而有所弥补,且仍然是一位佛教徒;一旦有了邪见,将再难成为佛教徒了。但我们亦不可心存只要经由忏悔即可弥补前九项过失,我们应以至诚之心忏悔并誓愿今后不再重犯,才有其效果。关于此,有两种情形可以说明:在藏语中叫做"夏"、"洞"。"夏"的意思是忏悔,但此忏悔必须对所犯之过具有确实懊悔之意。就好像你对人道歉,你不能只是口说对不起,而应发自内心对自己所犯之错感到歉意。而此歉意也不可以是为了他人的缘故,譬如当你做错了某事而到上师面前说:对不起,我错了。不是这个意思,因为你并没有对不起上师,你所应对不起的是那位受你过错而影响的人及你个人的不当行为。有此认知,才是忏悔,才是藏语"夏"之意。"洞"则是你对你所犯之过不但感到歉意,并誓言不再犯;如无此誓言,你的歉意只是借口,且你的忏悔亦毫无意义。因此,如真心忏悔,必须有此誓愿的准备,否则你会不以为意的一犯再犯。如能确实做到"夏"、"洞",由于我们的无明所造作之恶业才能得以净化。但净化之意并非说恶业就此一笔勾消,而是恶业开始净化的起点,由此顺着"夏"、"洞"之意渐渐净化。可是如果你深具邪见,则此净化将难以达成。因一个不信"夏巴""洞巴"之人,如何能使之净化?这事实上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这也是我一再强调十不善业中最后一项“邪见”是多么的严重,其严重性超过前两项的偷盗与邪淫。


除了前面所说十不善业外,另有更严重的五无间罪。但我不在此一一说明,仅举其中两项由邪见而引起之不善业为例,而其严重性亦非常之大。分别是杀父杀母、出佛身血,在西藏称此为"畅麦巴",其意为没有任何事比此更严重的。故在佛陀法教及法本中所载令我所有佛陀弟子所应遵行的为以下四项: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以上十善及十不善业在进入大乘及金刚乘修行范畴时,将对其含意有所转化。例如,你正巧发现有三、四个人聚在一起欲作某件坏事,则应尽力想法使之分开无法有机会去行恶;这种所谓离间朋友的出发点乃避免其行恶。故在大乘佛法之观点,善业与恶业之分际全在行为人之“动机”与“目的”,而非外在单纯的善或恶。另再举一例,此例虽通俗,但却满直接的。例如当你在路上行走时,突然看见一人被十个人追赶而匆匆跑来并躲藏起来。几分钟后,这十个人拿着武器赶来,并问你是否看见那人。如果你说实话,他将被杀害;或者你可说谎并错指方向,引开这群人以保全此人之性命。


在大乘佛法之观念,十善与十不善仍然存在,但却看你的动机为何。"动机"在此层面上来说非常重要,而悲心、菩提心、智慧在大乘中将使其转化。故由此可知,同样的行为,但在大乘中将有更宽广的意义,但在金刚乘佛法则又有更深的涵意。因在此"究竟"的层面,无所谓的"好"与"坏"之分;"好"与"坏"是相对层次的产物。但我们必须明白只要我们尚未悟至究竟真义,我们即应遵循相对的"善"与"恶"之理;一旦我们了悟了究竟真义,则将无善恶之分。事实上,如能达此境地,即不可能再造恶业了。因善与恶乃互为依存的,反之,只要你仍有心存不善之念,就证明你还未达此境。故我们可知,不同的层面,其善与恶之观点所转化之层次亦有差异。


今天我只是针对基本十戒做一概述,非在大乘与金刚乘的层面详谈其义。但相信经由各位不断的修持与智慧的增长,自会达此境地。虽然我的讲解非常通俗,但却易于了解。我诚挚的希望这些讲解能对各位有所帮助,更能增进各位的日常生活。十善与十不善业不但今生与你有关,而是世世代代相随。


各位也不必在意是否有人看见你在行善或作恶,善因恶果不会因他人是否知晓而有所不同。自己所做,自己必当承受其果。如果我们行的正当,我们就会不断的进步,到我们临终时,我们对此生将毫无遗憾。因为我们深知在我们一生中,一切为善未曾行恶。在此时刻能有此念,则就是一种大成就了。仅以此点,我祝福大家早证菩提,并以此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同登彼岸。


——第十二世大司徒仁波切


相关链接:
在混乱充斥的人生里,唯有时时保持一颗清明的心,平衡才于焉依止
菩提心的两个阶段之实修要点
保持正见,会令你在你的生活中以正确的方式运作

        


            编辑/鸟湖山文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